知识信息

朋友圈“焦虑”你中了几条?——焦点心理专家为您提供最强抗焦方案

发布日期:2020-02-05 浏览次数:534


2020

也许1月24日(除夕)当晚微信朋友圈急速刷屏“支援武汉”“病例激增”的消息还历历在目。

也许1月上旬以来钟南山院士持续发声“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人传人现象”、号召民众“不串门、戴口罩”的消息还萦绕耳旁。



也许从武汉各医院联合求助到三军医护人员驰援武汉,从指责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应急处突不力、治理能力差到全国各行各业齐心协力、各方面多角度贡献个人力量。

……

我们的朋友圈

如今早已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。



朋友圈传递“疫情声音”有何特征?


(1)扁平化,新媒体时代,人人都是疫情信息“传声筒”;

(2)碎片化,朋友圈的“疫情声音”往往不系统、不全面,存在为博眼球而传播的片面信息;

(3)信息量大,“XX地又发现武汉籍发热病人”“钟南山院士发声”,这些信息类似“爆炸性新闻”“病毒式传播”,且往往呈现“对抗性观点”,信息判断更困难;

(4)主观性强,朋友圈往往是“朋友”看到或者听到的信息,带有鲜明的“朋友”观点。


这些“疫情声音”,都是在朋友圈传递的,它们同样是网络舆论,同样会利用互联网传播形成较强影响力的、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。








Q:

刷朋友圈,我们应当注意什么?


A:

(1)警惕聚合反应下的理性遮蔽。新媒体时代,信息叠加、高度关联、“井喷”传播,让各种“疫情声音”以集体的方式涌现在人们眼前。尤其是负面疫情信息,通常以博眼球的标题和迎合民众恐慌心理的内容,冲击着我们的理性防线。朋友圈更是如此,因为这些大多是“亲朋好友”的声音,更能够激起我们的感性认同,而非理性思考,甚嚣尘上的谣言“喝酒杀毒”“吸烟防病”就是这样在朋友圈大肆“传染”的。


(2)警惕双重异化中的情绪失控。传播主体在发布疫情信息时的“加工”,以及传播受众在接收疫情信息时的“再加工”,共同构成了疫情信息传播的双重异化。这样的双重异化,以负面疫情为主要内容时,就更容易调动民众的集体情绪,引起失控“发声”。朋友圈,同样是我们宣泄情绪的主阵地,“钟南山院士呼吁戴口罩”引起全国各地口罩脱销,过度消费医疗资源迫使一线医护工作者面临风险,都是民众集体恐慌和焦虑造成的。


(3)警惕虚拟社群内的真相不明。信息叠加的强烈排挤性往往容易形成同类信息场,微博等其他平台是利用算法推送,朋友圈则是点燃“圈内人”的热切关注,要么是正面信息引发“圈内人”的狂欢,要么是负面信息宣泄“圈内人”的愤怒。“新型冠状病毒”带来的负面疫情信息,引发的正是武汉籍、甚至湖北籍以外的全国“圈内人”的愤怒,大家表面在朋友圈争相传递“武汉加油”,却在行动上对“武汉人”严防死守,根本不论其带病与否,也就无从考虑事实真相。


朋友圈是“亲朋好友”的交流场,是“圈内人”的聚集地,面对汇聚而来的各类信息,我们一定要稳住心神、理性判断,在信息不明时避免造谣、传谣,传递正能量!



Q:

面对“新型冠状病毒”信息,我们怎么做?


A:

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已经发展到快速传播蔓延的趋势,朋友圈的信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:其一,病毒防范类,介绍传染源、传播途径、如何预防的各种方法等;其二,时效信息类,包括全国感染情况、各地采取措施、当前局势等;其三,疫情分析类,包括对武汉市疫情的反思、对各类政府组织和各类机构人员的分析等。

(1)克制冲动,冷静思考。面对这些信息,我们首先避免各类“博眼球爽文”的刺激,平复冲动表达的情绪,冷静思考分析,辨别信息真伪。


(2)理性判断,兼听则明。在分析辨别的过程中,我们要保持自身的理性思考,要通过分析信息来源、传播渠道,针对信息内容采百家之言,综合判断,兼听则明。


(3)坚信主流,杜绝谣言。针对前述几类信息,我们要相信主流媒体的发声,坚信主流观点的表达,确信党中央有信心、有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疫情斗争的胜利。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理性思考,面对广大批评声音理性回应,面对谣言坚决抵制。


(4)积极行动,共克时艰。一经判断,迅速行动,积极响应权威专家在防范疫情上的号召,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在防范疫情上的举措,不畏困苦,共克时艰。






作者:郭瑾晖

初审:贾鹰珏;复审:唐国东;终审:宋华淼、孙宇

发布:清华大学出版社、焦点心理论坛

        中华志愿者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心理文化服务中心

编辑:李小婧、吴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