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0-02-05 浏览次数:491
如此,可以证实前段时间“推迟各类考试”的消息,彻底将跃跃欲试的考生们“困”在家里。一时间,部分“在家”备考的考生们心态都“崩了”,微信、微博上纷纷开启了“比惨大赛”:“我是2020届艺考生”,“这有什么,我是美术生”,“有我惨吗?我是上届复读的美术生”……
吐不完的苦水、道不尽的心酸。
面临这样的突发情况,除了极少数人能够云淡风轻,绝大多数考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以下的不良心态: (1)焦虑心慌。备考的心理压力,考期不定的突发情况,放大了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慌,部分考生出现坐立不定、寝食难安,严重的甚至产生失眠、头晕等生理症状。 (2)烦躁易怒。“飞来横祸”让备考期烦乱的心情更加急躁,紧张敏感,简单的小事也能够轻易点燃怒火,产生冲突。 (3)情绪失控。“按部就班”的复习计划落空,放大的焦虑和烦躁情绪,指向自身,“表面强装镇定、实则无心应考”,或向外宣泄,“歇斯底里的大哭、口无遮拦的指责”。 这些不良心态,无益于安心备考,甚至威胁我们的身心健康。 (1)打破计划,面对未知。既定的备考计划被全盘打破,从选择目标学校到制定复习计划,从备考方向到备考内容,从准备专业考试到准备文化考试,全部需要重新谋划。更为关键的,考期不定让随后的文化课复习时间大幅缩短,一切都是未知。正如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所说,“恐惧来自未知”,于在家考生而言,“焦虑来自未知”。 (2)备考不够,本领恐慌。除极个别视考试如吃饭、喝水一般简单的考生外,绝大多数人只有不断复习备考,让自己心中有数,才能“把考试当作平时”。突如其来的疫情,打断了考生的备考节奏,也会让难度很大的专业考试发生更多变数,本就难以预测的考试方向变得更不可捉摸,本领恐慌在未知中不断放大。 (3)信息阻塞,真假难辨。“在家”的状态,其实是信息闭塞的状态: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疫情干扰、同级考生传递的小道消息、官方平台经常滞后的“权威”声音,看似充分、其实过剩。一方面各种信息纷乱复杂、真假难辨,另一方面我们对信息的信任度与信息的相关性是成正比的,本着“宁可信其有、不可信其无”的想法,即使是传言有时也会动摇我们的心智,产生“心慌”。 (1)屏蔽传言,做闭关修炼者。无论是登陆学校官方网络平台,还是与招考办电话联系,都应当从权威平台获取报考学校、报考专业、考试时间等一手可靠信息。其他诸如往年考生的意见和补习学校的信息加以判断,简单参考。如实告诉自己,屏蔽传言,杜绝一切“小道消息”,闭关修炼,专心复习。 (2)改变认知,做积极实践者。尽管计划被打乱,尽管考期被延长,但延长的时间何尝不是我们更加充分复习的机会?正如有微博评论,“艺考的对手永远是其他考生,而不是政策、考题、天灾,因为这些对大家是一样的”。转变思路,迅速调整,沉心静气,积极面对,考试中你才有能力发挥平时的水平。 (3)周密计划,做局面掌控者。“我的考试我做主”,根据权威消息重新制定备考计划,结合自身优势和短板有侧重地展开复习,巩固专业知识,提高应考能力,掌控自身“应考局面”。 (4)防护病毒,做身心守护者。疫情的迅速扩散,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,也牵动着父母的心。非常时期隔离在家,积极备考的同时,也要主动关注疫情、防护病毒,勤洗手、多通风,坚持锻炼、劳逸结合,守护身心健康。 (5)坚持备考,做永不言弃者。参加任何一场考试,都是一次考验,即使考期未定也不例外。排除杂念,勿言放弃。这里,我要用司法考试补习班老师的经典语录告诉你,“坚持走上考场,你就打败了至少20%的对手”。坚持到底,胜利就在眼前。
作者:郭瑾晖 初审:张沥;复审:李敏;终审:宋华淼、孙宇 发布:清华大学出版社、焦点心理论坛 中华志愿者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心理文化服务中心 编辑:李小婧、吴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