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0-02-19 浏览次数:596
心理危机干预的适应证
通常情况对所有遭遇灾难事件者予以群体心理危机干预。对大众群体的干预办法以教育为主,方法多种多样,公共媒体、热线电话、网络音频、视频等都可以选择,目的是让大家懂得遭遇灾难后正常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及特征,讲解应激反应的发生规律和应对办法。对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当事人,视其危机状态的不同阶段,给予及时的心理危机干预。通常危机当事人会较为开放,愿意接受外来的干预和帮助,甚至主动求医。也有一些处于封闭状态人员,需要我们主动发现,心理危机干预没有的禁忌。
针对当前疫情,以下5个方面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适应证。①目前心理失衡状态直接与疫情诱发事件相关者;②疫情发生阶段个体出现急性极度焦虑、紧张、抑郁等情绪反应或有自杀危险的人;③由于疫情导致个体丧失解决问题能力者;④求治动机明确并有潜在能力改善的人;⑤尚未从适应不良性应对方式中继发性获益的病人。
透过情绪稳定性和情绪力量储备评估危机状态
(1)情绪稳定性评估。对情绪稳定性评估考虑两个因素,即危机的持续时间和当事人的应对能力。一次性的、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危机,为急性的或情境性的危机。长时间发作或反复发作的危机称为慢性的、长时程的危机或是危机转移状态。一个人处于正常情绪状态时,应对能力相对是全面的。处于危机状态时,应对能力相对不足。因而,需要对当事人应对能力的程度进行评估。
(2)情绪力量储备评估。绝望感和无助感是情绪力量储备不足的表现。危机当事人的情绪储备力量的高低,也是能否渡过难关的关键。一般而言,情绪力量储备越低,对未来就越缺乏信心。如果完全没有了情绪力量的储备,那么对许多问题可能会木然而全无反应,或者看不到任何希望,看到的是一片黑暗,根本看不到任何未来。对情绪力量储备的评估,应从多种信息的组合中充分分析,不能仅依据某个单一因素就得出结论。比如,对一个多次碰到重大应激事件的人,与次碰到者,其危险到什么程度的评价,不应该完全相同。
心理危机的预后结局及更大干预目标
心理危机要经历4~6周的演变,当事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改变的可能。遭遇心理危机后的各种生理的、心理的和行为上的反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绝大多数学者认为,心理危机的状态要持续4~6周。在这4~6周中,由于解决危机的方法不同,危机的结局也不同。
有以下四种预后结局:
(1)获得成长。不仅顺利地渡过危机,而且在经历危机的过程中,既经历了一次危机,又学会了处理危机的策略和方法,意志更加坚强,人格更加成熟,整个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,成为了一次成长的机遇;
(2)心瘢形成。虽然渡过危机,并基本回到以前的状态,但当事人却在心理上留下一块“瘢痕”,对今后的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,妨碍今后对社会的适应;
(3)抛弃生命。无法承受强烈的灾难事件,心理压力巨大,对未来绝望,选择自杀或选择出家等其他形式的途径解脱;
(4)陷入心病。未能渡过心理危机,心理感觉变得尤为敏感,经历任何生活的变故都会诱发心理危机,心理适应水平明显下降,甚至陷于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之中。
按照上述4种情况,心理危机干预的更大目标就是力争帮助当事人渡过难关,使其成为一次成长的机遇。
一起怀着希望,拥抱暖意,不负春光,不负梦想。愿春回大地时,万物更新、硝烟皆逝。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。灾难总是突如其来,但这种时候我们更该众志成城、团结一心。我们相信,一切终将过去,定会春暖花开。
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
当前疫情仍在蔓延的情况下,无论是热线电话,还面对面方式等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手段,均需要遵守心理干预基本原则开展心理危机干预。
(1)以促进疫情群体,或个体恢复心理稳定为基本前提,根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》的整体工作部署,及时调整心理干预工作重点;
(2)心理干预活动一旦进行,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地开展,严格按照心理干预规程组织进行,以避免干预过程对被干预对象可能造成再次心理创伤;
(3)实施分类心理干预,依据“指导原则”,针对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程度对干预群体进行分类,并视心理损伤程度确定干预先后顺序。对受助者当前的问题提供个体化帮助,严格保护其个人隐私;
(4)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干预,明确心理干预是当前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,充分认识心理救援不是“钥匙”,且不可自我夸大作用引起社会反感。